《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 是一部由德國導演 F. W. Murnau 於 1927 年 拍攝的默片電影。這部愛情劇情片故事雖然簡單易明、情節亦未見千絲萬縷之複雜, 但其視覺效果、剪接技巧、鏡頭動態及特效均被頌稱為劃時代而前衛。稱為默片時代 一部經典之作。
宏觀《日出》全片,個人認為電影中段男主角與妻子在城市四處遊逛是本片最具風格 及創新的部分。此部分不但採用大量蒙太奇式剪接,更加入默片鮮有的各種畫內音 (Diegetic sound)的聲音效果,建立出臨場感予觀眾。
從視覺及故事結構而言,在記錄城市中的喧鬧和能量時,它運用節奏明快的運鏡、亦 有大量跟隨主角們的追蹤鏡頭(track-shot)、平移鏡頭(Pan-shot)和軌道移動(Dolly- shot)。以電影 44 分鐘開始為例:場景開首先是各電影常用的一個寬鏡頭(Wide- shot),拍攝二人觀禮後走出教堂,為觀眾建立對場景設定的了解;接著,是二人背影 的剪影,視覺上類似現今的綠幕退地(Chroma key),二人穿插在城市車水馬龍之 中,男主角的溫柔抱腰與妻子緩緩走在馬路上與繁忙的車流形成強烈對比;其中,加 插了一個空無一人的樹林背景,恍是二人心中的一種寧靜和旁若無人;最後,突然切 入(Sharp Cut)回二人在馬路中心擁抱,堵塞車流和行人過路,並加入大量嵌入畫面 (Insert),如:行人因馬車急停而被撞傷貨斗、的士司機不滿地瘋狂按喇叭、雙重巴 士上層乘客紛紛伸頭指罵等等。使視覺上,觀眾能猶如與主角二人同遊城市、沈浸於 熱鬧繁榮當中,沒有旁觀的感覺、亦不覺得抽離於故事當中。
雖《日出》為默片,但其音效設計毫不馬虎。撇除音樂伴奏,上述部分加入了大量畫 內音(Diegetic sound)的效果:如馬匹的叫聲、車輛響喇叭、人群不滿指罵的吵鬧。 為觀眾提供多感官的體驗,如一同置身馬路中央。
除以上部分,個人認為《日出》一片的其他部分的視覺和音效效果亦值得一談。電影 中約 15 分鐘,講述城市女孩以熱情的擁抱和親吻邀請男主角製造假沈船意外,捨棄鄉 中妻子和家庭到城市生活,螢幕蓋字「Come to the city!(來到城市吧!)」後,電影 出現類似菲林照的雙重曝光(Double Exposure)效果,使畫面同時出現兩個或多個場景 的鏡頭:例如在草地的二人觀望上方城市的繁華與熱鬧、城市女孩在草地跟隨樂隊節 奏舞動等等,我認為目的是使觀眾立即明白鏡頭是交代幻想畫面(男主角作為鄉中一 員對繁榮城市的想像),而非他們真實抵達城市中,見他們對城市的憧憬和期待;約 59 分一處含有一個約一分鐘的長鏡頭,以軌道鏡頭方式拍攝嘉年華會的宏偉入口、經 過遊人人海、再見遊樂設施和攤位的熱鬧畫面,我深信此手法在 1920 年代實屬創新。 順帶一提,片中嘉年華會中走失的小豬一幕音樂隨之而轉成尖銳,有如小豬的叫聲、 妻子墮下海中後男主角費聲吶喊時音樂又隨之而轉為低沈,有如男主角強而有力、無 助的叫聲,一一可見其聲效心思。
更有討論價值的是,電影前段(約 22 分鐘位置)男主角在草地與熱情的城市女孩纏綿 熱吻後,在家中床上一人靜坐,有如過著個人的道德審判:自己對妻子不忠、望製造 假意外殺害妻子一事使他思緒不清。這幕同時採用如雙重曝光的效果,兩女以半透明形式出現在男主角身旁,面前是城市女孩熱情的觸碰打量、背後是妻子溫柔而具情感的擁抱;繼而,這虛實交錯的視覺呈現男主角被情所困、無所適從的情緒,在視覺上、故事上好不特別,十分前衛。
如此呈現的視覺效果,能使觀眾可窺探角色的想像畫面,將虛幻、抽象實際的呈現出來,不只促進畫面效果、更可致觀眾投入於二人幻想城市的美好之情緒中,配合故事、更佳傳遞。
經典之所謂經典,正是有值得借鏡之處。男主角與妻子在城市中相擁親吻、牽手彳亍 而行一幕的技巧在現今仍行之有效。
先談視覺效果,多人一邊走一邊對話的場面大多都是使用如上述的追蹤、平移及軌道 鏡頭,鏡頭平衡地、以過肩鏡距(Over-The-Shoulder Shot)跟隨角色移動,製造臨場感 亦不感抽離,在現代電影實在數之不盡、不論製作國家、導演風格,幾乎隨說一部均 成例子,見《日出》的拍攝手法確經得起時間考驗,不過時、不老套。再談剪接技 巧:這部默片沒有使用時下流行的一場一鏡(One Shot)和劇場式的表演,反而加入大 量蒙太奇技巧,剪接嵌入畫面(Insert)到母片(Master)上,片中二人在城中旁若無 人般漫步,對剪二人走進幻想的樹林中,再返回馬路中央,這從實到虛、從虛回實的 手法在現今電影亦是我們常見的:以本地導演陳果執導的 Cult 片《那夜凌晨,我坐上 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作例,任達華飾的發叔在小巴經過獅子山隧道時打開車 窗、向外吐痰,痰碰上旁邊貨車一刻剪接小巴一行人進入了另一時空;動畫電影亦不 乏此類剪接方式,迪士尼電影《靈魂奇遇記》(Soul)中的 Joe Gardner 因樂隊夢達成, 興奮地誤衝出馬路,跌進沙井而重創,此刻對剪至虛幻的異世界中,Joe 在幻想世界中 看見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片末二人乘船遇風浪,導演又對剪城市中人們狼狽被雨的畫 面,可見,《日出》中透過剪接及視覺技巧將真實角色呈現在虛幻場景和不同時空的手 法,在現今仍流行得很、隨處可見。
綜觀全片,Murnau 獨特的電影攝影和場景調度(mise-en-scene)風格。攝影角度、開創 視覺效果的先河,賦予影片永恆(Timeless)的影響力。主要的是,本片貫切「Show, Don’t Tell」的主義,作為默片的它沒有大量的 Title Card 字幕,並沒有因主角「被禁 聲」而將所有故事情節亦文字交代得一清二楚,依靠鏡頭及演員演出講述故事,為 《日出》一片的觀眾可釋出多項看法和歧義,更引誘觀眾思考,這正是這電影對比起 其他全靠 Title Card 的默片更被重視的原因,「Show, Don’t Tell」的主張在現今仍常被 強調。雖然如此,《日出》仍保留不少默片的元素,正因它的技術所限、無法以對白講 故事,片中主角們的表情演出可謂相當賣力,片中約 52 分鐘在剪髮店一幕,店員牽著 男主角的手勾引正在剃鬍子的他,坐在對面飾演妻子的 Janet Gaynor 眉動嘴動、妻子又 被坐在身旁的男人越靠越近,被剃鬍膏遮了半邊臉演男主角的 George O’Brien 不用對 白,但靠肢體、甚至眼神語言便見他們的呷醋和對對方的重視,這如此誇張的演技正 是本片作為默片的一大體現。
若談到重拍《日出》的一部分,我希望改拍片初妻子從船中逃跑的一幕。妻子在發現丈夫有謀害自己的意圖後,極力逃跑上岸、穿插松林,截停電車希望逃出魔掌,此段 或因當時器材或技術所限,使用剪接接合不同鏡頭。換我拍攝的話,我希望嘗試一鏡直落,從妻子意識不妙到逃跑、從樹林至車廂,無剪接地呈現妻子的狼狽與無助,同時提升臨床感和被追的緊張感,這正是原片中缺乏的一小之處。
《日出》一片打破了我對默片的固有感受。聞說默片,往往對其無對白、黑白色調、 慢節奏嚇怕,但它卻以單純的演出、簡單的顏色令我們專注於故事本身。作為觀眾, 《日出》不繁複的故事情節更牽動自己對慾望、愛情、道德和救贖的思考;作為電影 學生,這部近百年前的默片有前詹性的運鏡、剪接技巧和敘事手法,我不禁思索在器 材先進、技術成熟的現今電影世中又可如突破,成為現今的前衛、未來的經典。猶記 電影歷史課的首課的問題:「為何讀經典?」,相信《日出》給了我一個答案。